环宇有物,一名曰碳。其貌不扬,其形莫测。觌于彼者,尽日无鲜。明星荧荧,岂易料乎?
英美三杰,皇天眷顾。科研之事,天谕以降。神游寰宇,偶撷一粟。载原子者六十,径以埃计。边之五者十二,六者二十,貌亦灵怪,绝类蹴鞠。自然之刊,亦以之示。大师之启,得名富勒。静之黝黑,溶之殷红。步石墨之后尘,续金刚石之弦,独立于世。
富勒之变,发乎其里,出于其外。富勒之容,气之所藏。双键开,氢氧入。挫合金,胜金属。
非定域之共轭,着神光之离合。揽记忆之奇能,载瞬息之变化。鲜笼形之骨骼,善电流之导通。
氟之所加,分子滚珠之用;锂之为盟,快马加鞭之效;稀土之合,灼若皓月之耀;施之重压,金刚身躯之易。
艳羡者以为幸,洞察者以为理。他人之郁郁也,非幽暗以昏惑,非无物以相之。泥沙瓦砾之盛,失之交臂之繁。望夫之石,始得归人;击缶之花,终落其家。
吾师叹其曰:“意外之美哉!”
扶桑有士,名曰饭岛。碳管之伯乐,无冕之王者。
昔者学人观副产之遗,皆弃若敝屣。独饭岛君兴从中来,注目以视。镜下藏娇,岂掩环肥燕瘦之姿;一肌一容,并呈尽态极妍之势。然无以名状者,多于在水之沙砾。盘盘焉,囷囷焉,犬牙差互,斗折蛇行。饭岛君择拔萃者,公诸于众。其文横空出世,雷霆乍惊,而引之者,不可胜数。前学富勒,浅尝小试则名成,诺奖加身,其华灼灼。今日饭岛,穷其玄机而无功,珠泣沧海,对月无声。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,今之视昔,饭岛君之境,特似长沙之贾谊,可比海曲之梁鸿耳。饭岛哀,众人叹,富勒折桂,敢无厚羡之情?碳管铩羽,谁悲失落之人?
碳管之见,乃天命乎?善假于物,不悦,人所不齿。辗转反侧,上下求索;发乎于心,践乎于行。唾手之境,有志所致。非常之观,岂在险远。醉其美,叹其精,其乐也陶陶,其情也欣欣。盖一人之失,成万人之全也;一物之见,遗万世之福也。
吾师悲其曰:“失落之美哉!”
水浒奇谈,贯中耐庵携手之作;石墨美名,海姆诺沃联袂之功。始为师生,后为同僚。起于罗刹,传道授业;辗转荷兰,修戈偕行;左迁英伦,同袍共战。二维晶体之材,至此终见。夫石墨烯,骨架之坚,钢锤铁戟难破;电子之迅,乘奔御风不及;网层之薄,岂巧妇织女可至;尺度之奇,唯量子物理可绘。此二子者,假以胶带,层层粘下。日减其薄,至于单层。物华天宝,岂天启乎?所谓积木成林,鸟语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积以跬步,则至千里;积以小流,则成江海者是也。
冥冥之志,昭昭之明所起。目无两视,耳不两听,心无旁骛,行无衢路。是故所攻虽狭,术业有成。
赫赫之功,以勤为径所至。己丑之年,诺贝尔奖垂青。是故所假虽陋,急流可渡。揭神妙者,非金睛也,乃心目也。人皆用铅,漫不经心。嗟乎!悉尼剧院,金桔之启;蒸汽机车,箪瓢之示。盖周身之琐屑,皆皇天之神谕。
吾师赞其曰:“追寻之美哉!”
科研之事,唯奔走耳。既遵道而得路,非中情无眷顾。杜衡秋兰,心之所善。然异者,三心也。纫耐心以为佩,携精心以为剑。恒心以励,竢时将刈!
编者按: 杨全红教授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开设“碳质纳米材料和绿色电源科技”课程多年,后又在天津大学全校范围内开设“简单造就神奇——从富勒烯、碳纳米管到石墨烯”的创新选修课。“梦想照进现实”、“简单造就神奇”以及“科研嗅觉、科研味觉”是这两门课共同的主题词。科学追梦之旅中的“柳暗花明”和“无心插柳”、纳观世界中的“至简至奇”触动着少年同学的心弦; 潜移默化中,“灵敏嗅觉”和“发达味觉”成为少年同学对“创新”的理解……课后作业,同学们用诗词歌赋书写着对科学的热爱和科研生活的憧憬……此文为其中的一篇作业,作者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2008 级王寒冰同学。该文生动地描述了富勒烯发现中的“意外之美”、碳纳米管发现中的“失落之美”以及石墨烯发现中的“追寻之美”,字里行间透着对“碳”之“美”和科研之美的感悟……
该文发表于《新型碳材料》, 2014年04期
|